绥化市法院驻村工作队自2017年5月驻村后,成立了驻村临时党支部,帮助春岭村深入抓好村级党建,进一步促进各项脱贫攻坚工作,取得一系列成效。春岭村“两不愁”“三保障”工作完成率达到100%,41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2017年脱贫20户40人、2018年脱贫9户18人、2019年脱贫9户21人,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.92%降低至0.15%。2019年3月2日,春岭村以“零漏评”“零错退”通过了国家第三方检查验收组“脱贫摘帽”考核验收。
一、始终把提升村党支部委员总体素质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抓手
一是严格制度管理,解决“懒”“散”等问题。工作队与村党支部建立了脱贫攻坚任务管理制度,每名工作队员、每个村支委,都细化了工作任务,并配有时间表和路线图。每月底或月初村党支部听取支委和工作队队员的工作汇报,并按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,有效地调动了支委和队员的积极性。
二是优化班子结构,解决年龄老化,思想守旧等问题。换届前,春岭村党支部平均年龄达58岁。在换届过程中,工作队建议纳入2名年轻、素质较高的党员,换下2名65岁以上的老支委。新一届村“两委”班子平均年龄51岁,文化程度全部达到中专以上。在落实光伏发电、裕源养殖、苗圃建设等项目过程中,新班子雷厉风行、敢于创新的能力逐步显露出来,并在“清化收”等其他工作上也有了很多突破。
三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,解决“只动口,不动手”等问题。几年来,工作队与“两委班子”共同学习27次,组织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、为孤寡老人清理家庭卫生、秸杆禁烧巡逻、义务插柳等活动30余次,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真正把基层党建的工作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。
二、始终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推手
一是责任细化到每名村民党员,突出党员履行义务的意义。党员是面镜子,党员是面旗帜。春岭村共有98名党员,流动党员占大多数,在村的党员仅30名左右,且大多是老弱病残。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,由他们为群众讲解扶贫政策、国家的脱贫形势及村的脱贫状况,每名党员均联系二十余名群众。疫情期间,村屯各卡口的管控任务全部由村“两委”成员和党员承担,不仅提升了执政公信力,也让党员感受到履行义务的光荣。
二是各自然屯成立脱贫攻坚党员突击小分队,坚决消除“漏评”和“错退”的隐患。在脱贫攻坚整改过程中,春岭村在每个自然屯都依托党员,成立了“突击小分队”。在“党员排查小组”入户调查前先行对全屯户别进行全面筛查,掌握第一手的材料,然后配合“党员排查小组”进行入户核查,牢牢把握“两不愁”和“三保障”的标准,紧密结合贫困户生产生活和年度收入的实际,对边缘户的情况编制了相应的佐证材料,消除了“漏评”的隐患,对有返贫隐患的做到坚决不退,对完全符合退出条件的一概不留。做到了应纳尽纳,应退尽退,全程精准,有效消除了“漏评”和“错退”的各类隐患。
三是突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,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。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尺,移风易俗就乡村文明的必要过程。为加快清除乡村陋习的步伐,春岭村于2018年成立了“红白理事会”,成员全部由来自各村民小组选出的党员组成,积极倡导少办、简办、不办的理念,坚决取消建房、购房、升学、生子等宴请活动,制订了十条村规民约。以党员为示范、做标杆,凡是有党员家庭或亲属办理不必要宴请活动的,违反村规民约的,一律在村民大会上进行公开批评。几年来,全村的风气大有好转,礼尚往来的活动也变得有情有理。
三、始终把为民排忧解难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常态内容
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坚持帮助解决群众关注最高、感触最深的问题,用真心凝聚民心。群众利益无小事,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,都要放到第一位来抓。春岭村因病致贫率达近80%、因房致贫率近20%,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为贫困群众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,在全乡率先实现了住房安全、全部享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。群众的难题也被作为村党支部日常必须解决的工作内容,月均处理群众问题10余件,群众的满意度、认可度与日俱增。几年来,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共组织为孤寡家庭做家庭服务活动10余次、开展上门送药活动50余次、贫困户群众健康义诊活动4次、捐衣赠物活动3次、义务道路清洁活动7次、赠送防疫物资60余件次,这些鲜活的事例让群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
四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衡量标尺
工作队与村党总支一起,积极协调县交通部门,为2个无硬化路的自然屯修建了2公里多的硬化路,为长春岭屯的原3米宽的硬化道路进行了加宽,至此,全村9个自然屯中心路的白色硬化路面全部完成。协调县水务局,为全村所有自然屯安装自来水,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安全饮水标准;帮助全村符合扶贫小额贷款条件的6户家庭,争取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;积极协调县乡两级政府支持,完善了文化活动广场基础设施,重新装修了村级卫生室。积极调整全村的种植结构,多次到绥化市农委、省农垦研究所进行沟通协调,争取到“1598号”和“绥农43号”两个品种600公斤优质高产大豆种子、“北单3”半胶质高产玉米种子,几年来,调整种植了500多亩的优良品种,全部获得丰收,每亩增收100元以上。积极与县扶贫办进行协调对接,利用扶贫贷款建设扶贫大棚园区,带动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,户均增收3000元。协助村委会合作共建苗圃项目,带动2户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就业,每户增收3000元。民生的逐步改善,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政策温暖,摆脱了贫穷的困扰,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曙光。